http://www.paper.com.cn 2020-07-23 北京日报 |
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俩月有余,落地情况如何?记者探访发现,本市大部分家庭已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近八成受访者所在小区已启动垃圾分类,可见经过长期宣传引导和持续落地推进,垃圾分类正蔚然成风。 但实践过程中,也的确有一些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家的分类热情。正如记者探访中所看到的,“厨余垃圾破袋,操作麻烦还脏乱”“看别人没分类,感觉自己白分了”“定时定点投放不合理”等吐槽,既反映出大家热心参与却遭遇梗阻的尴尬,也点出了相关工作进一步细化的改进空间。当分类原则明确之后,如何让分类方案更接地气儿,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垃圾分类的发力方向。 细数这些“槽点”,每个街道、每个社区,甚至每位居民的关注点虽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指向“最后一米”。破不破袋、定不定时,专人监督还是全凭自觉,可以说,当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共识,打破“知易行难”就成为革除旧习的关键。每个人做事都有行为惯性,往往会选择最方便的操作方式。垃圾分类倡导多年但混装难除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方便。这也意味着,要更好将垃圾分类落实下去,就不能让人感觉太麻烦。这远不是小区里设几个分类垃圾桶就可了事,而是要各个环节一起行动,形成正向循环。任何一个环节的“等靠要”,都会造成连锁的“不方便”,让分类效果大打折扣。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涵养文明新风尤须在细节处下功夫。首先,文明是管出来的,垃圾分类既然进入法治时代,从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就都应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该引导引导、该处罚处罚,让刚性约束的威力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针对执行进程中的具体问题,也需事无巨细、不遗余力改进,提供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切实降低分类难度。就拿厨余垃圾破袋来说,能否设置脚踏式垃圾桶以及配备洗手消毒装置,或者干脆提供可降解的特制垃圾袋?相关各方再“向前一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疏解梗阻,分类之风方能持久。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们对卫生环境有了更多关注,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移风易俗、习惯养成,利于自身,也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当一代人做出改变,后来人便能更大限度免受“垃圾围城”之扰,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