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地址:衢江区行政大楼5楼

电话:0570-3838582

QQ群号:82982643

传真号码:0570-3838036

电子邮箱:236490314@qq.com

网址:www.qzpaper.com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法规
中共衢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决定》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20-08-13 10:32:20 浏览:10033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衢州提出了“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一个桥头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等一系列重要嘱托。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决扛起践行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的使命担当,按照当好“重要窗口”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的要求,研究了加快建设浙皖闽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深入践行习近平同志寄予衢州的重要嘱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定不移走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为导向、以山水融合生态宜居为特色、以配套完善能级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围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的美好愿景,紧扣“大湾区的战略节点、大花园的核心景区、大通道的浙西门户、大都市区的绿色卫城”四大战略定位,唱好大小两个“三城记”,引领衢丽花园城市群发展,加快建设浙皖闽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努力把衢州打造成为浙江的、中国的生态文明和“两山”实践的示范标杆,成为新型城市化和国际花园城市的实践样本。在实践中,要突出品质取胜、功能取胜、特色取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形态最好。构建形成南孔古城·历史街区、核心圈层·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小三城”和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的空间形态,彰显“远山近水、青山绿水,水城交融、蓝绿交织,古城新市、交相辉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历史之城、现代之城、未来之城”的独特气质,老城留得住历史、新城看得见未来;加强核心圈层自然生态的保护利用和低密度开发,形成以鹿鸣半岛片区为主体的“千亩草坪、万亩绿心”,加强机场搬迁后空间的规划管控,探索形成以鸡鸣湿地为主体的“千亩湿地、万亩绿心”,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形成全国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貌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道路蜿蜒起伏、房子错落有致、植被草木葱茏,展现山水画卷、诗画田园、古城新韵、儒风浸润、小家碧玉、小康人家的美好图景,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让生态宜居成为第一竞争力和最响亮的品牌,真正建成一座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江南山水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创新活力城市。
——功能最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区达到领先水平,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和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功能更加完备,市民群众在衢州诗意栖居,享受到更加优质暖心的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文化服务,人才和青年在衢州创业无忧,享受到更加高效贴心的创新研发、创业孵化服务,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持续增强,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绿色金融、人才集聚、美丽经济、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衢州真正成为功能集成、功能最强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环境最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持续保持全国地级市领先,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做实做细做深做优,“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八个一”有礼系列行动落细落实,“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等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改革纵深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干部队伍奋发有为,构建形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衢州成为四省边际的生态高地、文化高地、文明高地、人才高地、营商环境高地、基层治理高地、队伍建设高地、改革创新高地。
(二)分阶段目标。
——到2025年,南孔古城·历史街区、核心圈层·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小三城”基本建成,城市形态、核心区块、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功能基本形成,成为低碳环保、运动健康、生态宜居的示范城市。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和数字经济智慧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柱。
——到2035年,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基本建成,大交通、大通道格局基本成型,“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设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市域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面发展,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在四省周边优势凸显,成为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桥头堡。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成为浙江第五大都市区、泛都市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高水平全面建成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最强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市区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左右,真正成为新时代省际内陆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二、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术要点
按照“四个四”“五个五”和“低尺度、密路网、小街巷,地下通、车快捷、人易行,无围墙、无边界、无障碍,生态化、低碳化、智慧化,市井味、烟火味、人情味”的要求,全力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整体赶超。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整合规划体系、体现战略意图、建立刚性管控、实现动态监测为导向,建立由市、县、乡镇不同层级以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不同类型共同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国土“空间一张图、规划一支笔、建设管理一个口”的规划管控传导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摸清底数、划定底线、做靓底色、做优底盘、彰显底蕴”为重点,构建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
——强化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在总体规划指导约束下编制特定区域或特定领域专项规划,市、县两级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专项规划目录清单。重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教卫体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给水排水、公共交通、道路交通、垃圾处理、燃气工程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实现各类设施空间的有效衔接传导。
——强化详细规划的管控作用。提升详细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落地性。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衔接专项规划,对具体地块用途、强度和管控要求等作出实施性安排。城镇开发边界内完成详细规划图则全覆盖。
2.高起点高定位抓好城市设计。以高起点弥补晚起步,以高质量推进快发展,创新规划编制方法、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强化规划管理能力,打造整体风貌、山水格局、公共空间、文化遗存、立体开发、功能服务等各方面独具魅力的特色城市。
——强化城市设计导则引导。加强总体城市设计, 发掘城市历史人文特色,梳理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目标和城市总体形象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景观结构,并对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建筑风格、街道界面、景观照明、慢行系统、滨水空间、城市雕塑、户外广告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体现历史风貌的地区、新城新区、主要的街道和广场,以及重要的滨水地区和山前地区,应编制详细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风貌特色、建筑退界、底层建筑形式及功能、界面连续性等提出引导要求,对滨水空间及环境景观提出管控要求,对重要区块和节点的景观小品、城市家具、标识系统等环境景观设施的主题、风格、材质等提出引导要求,对景观照明的重点区域、街道、界面和对象等提出照明效果引导要求。依据城市设计形成设计导则,打通规划设计条件、土地出让、方案设计、项目评审、施工验收全链条,实现城市设计导则的刚性管控和有效引导。
——最大限度尊重原自然生态与肌理。因地制宜、因势随形,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最大限度遵循原始肌理,让建筑生长在原生的大地肌理上,使城市风貌景观、建筑形态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让建筑整体形态最优、整体风貌最优,努力使每一个区块、每一个楼盘乃至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作品甚至艺术品,为城市增色、为城市赋能。交通、水利等各类重大工程,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展示好自然生态,尽可能避免大开挖、不搞大破坏,让每一寸工程化后的土地都得到生态修复、人造自然。
——加强历史人文保护与发展。妥善处理好历史人文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和善待城市老建筑,不拆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填池塘,维护老城区整体格局,保护古城墙、疏通护城河、修复古街巷,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
3.遵循自然原生态强化风貌管控。把握“建筑形态、风貌、体量、高度、色彩”五个要点,注重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有序,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凸显城市特色。
——加强城市整体风貌管控。提炼风貌特色,明确风貌定位,建立完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智慧新城基础色调以白墙红瓦为主,展现阳光大气、勃勃生机;南孔古城基础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展现人文积淀、古色古韵。
——加强城市重要节点风貌管控。对滨水空间、城市广场、高速出入口、大型公建、历史街区、主干道交叉口、主要桥梁等重要节点要强化城市设计作用,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统筹考虑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态、材质、色彩、退让空间、天际轮廓线等。
——坚持高密度、低尺度开发建设方式。除核心商务区外,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对45米以上的高层公共建筑加强规划管控。把低层高密度作为理想住宅,形成联排、叠拼、多层花园洋房、少量已有小高层的建筑形态。今后,一律不再审批新建高层住宅。城市建筑与城市规模、功能定位、空间尺度相适宜,形成尺度宜人、亲切自然的城市空间环境。
——大力提升绿化水平。按照“大气、开放、通透、简洁”的要求,坚持“绿量要大、层次要丰富、立体感要强、共享性要好、自然原生态”五大原则,量质并举、建管并重、管养并重。优化草灌乔、高中低、落叶常绿组合,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设计、施工、养护水平。树种和草藤选择既要尊重自然、适地适树,又要景观最好、增强美感,以适宜种植和地方特色的树种、草藤为主。园林整片绿化增加彩化树种、高大树种,既增强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又确保可进入性,增加共享空间。底层绿化草灌藤结合,做到泥土不裸露,展现丰满丰富、茂密茂盛景象。道路两侧、重要节点绿化前低后高,坡地起伏,退让到位,原则上采用树丛形式,不采用排列式,不遮挡景观,特别是增强江河、溪水、山景等绿化景观的可进入性、通透性、可视性,做到打开空间、开阔视野、通透舒畅。
——打造城市亮化“第二风貌”。对各区块照明系统和亮化景观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设计,使亮化与周边整体环境相互协调,老城凸显古城特色,新城展现现代气息,重要节点彰显主题表达、文化内涵,全方位增强亮化的立体感、层次感、辨识度。总体增加灯光亮度,做到敞亮大气,同时注意把握灯光色彩和安装角度,防止光污染。建立亮化方案审核把关机制,重要建筑根据不同场景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展现建筑轮廓与特色。
——倡导自然生态的建设手法。更加注重生态岸线的打造、生态水系的塑造,营造水城交融、自然和谐的江南风光。地面、路面和广场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多用与自然贴近的透水沥青、木头、砖头、石头,少用或不用水泥、花岗岩、玻璃、钢材,尽可能与自然贴近,体现原生态;多用绿化边界,可不用侧石的位置,尽可能用自然的形式过渡。
——“拆墙透绿”打造无围墙城市。以“共享敞开空间、提升绿化品质”为目标,结合地形环境、用途性质、邻边关系等不同情况编制设置导则,形成工作规范和标准,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应拆尽拆、治旧控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推倒围墙;新建的公建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原则上不设置新的围墙;确实需要新建和保留的围墙,要严格审批,尽可能做到低矮、通透。已建住宅小区坚持居民自愿原则,愿拆先拆、稳步推进,重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示范样板;新建住宅小区围墙设置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围墙风貌纳入建筑风貌审查,按照标准规范建设。
4.突出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围绕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全面优化城市的生产生活、创新创业、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等各类功能,既服务本地人,也服务外地人,更好地体现对全体市民、外来游客的关心关爱,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坚持功能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城市干道联通工程,形成连接“小三城”的城市核心内环线和贯通“大三城”的产业发展外绕线,加快实施市区轨道交通快线、沿江绿道慢线,打造“内环外绕”的城市交通网,形成“通达、便捷、经济、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当服务功能与开发建设有冲突时,优先布局教育、文化、体育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布局城市业态项目,建设大型游乐项目,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见缝插针积极植入科创空间、众创空间,激发社区活力,推动消费场景调整升级、商业业态变革繁荣。
——以未来社区理念全面提升人居品质。将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和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三化九场景”的未来社区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社区建设运营全过程,统筹考虑推动住宅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室内空间转为室外空间。高水平推进礼贤未来社区、高铁新城鹿鸣未来社区等试点建设,并将试点经验和理念推广运用到所有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中,新建小区标配健身驿站、医疗保健、居家养老、共享食堂等公共活动空间,并纳入住宅项目土地出让条件,老旧小区改造有条件的也要参照执行。
——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将15分钟幸福生活圈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突出均衡性、融合性、规范性、计划性、可操作性,以小区或社区为单位,在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配备较为完善的休闲公园、运动广场、体育设施、南孔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形成悦读圈、健身圈、社区服务圈资源整合、功能复合、便捷高效的衢州特色“15分钟幸福生活圈”标准体系。
——全面打造无障碍环境。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专项导则,将无障碍环境设计提前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设计方案,城市道路设置盲道,绿道、步行道尽量不设置台阶;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物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等设置无障碍设施,更好地体现对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心关爱。
——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大智能停车场、立体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规划布局和投资建设力度,有序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合理布局地下交通、商业、人防等设施,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和城市承载力。
——加快城市服务智慧化智能化。以“让城市更聪明一点、让生活更方便一点”为目标,构建平台互通、信息共享、全面感知、迅捷调度、精密智控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引导企业、社会开展云服务、线上服务、无接触配送等智慧服务模式,时时、处处、事事体现智慧元素,让智慧城市成为衢州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名片。
——常态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以全国城市体检试点城市创建为契机,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老、小、旧、远”等问题,每年开展城市体检,系统梳理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转化为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开展系列城市赋能专项行动,精心雕琢城市微空间,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风貌、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成立城市专家顾问团和市民观察团,全程参与城市体检和城市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论证,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把脉,更好地回应群众期盼。
5.建立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体系。只要是事关衢州长远发展、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每年编制一批重大城市赋能项目,逐个构建项目链条、工作链条、责任链条,打通项目、土地、资金、征迁四要素,确保项目能批、土地能供、资金能保、房子能拆,以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支撑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
——坚持“4421”项目制度规则体系。画导图、拉清单、建链条、成闭环,严格把好设计关、审批关、招标关、施工关、监督关、验收关,切实把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力争项目方案最优、建设主体最优、建设速度最快、运营成效最好,力争所有新上项目少留遗憾、不留败笔。
——健全项目推进重大问题决策把关制度。项目的选址布局、方案设计、主体选择、政策条款、对赌协议等重点问题的决策把关,根据重要性和决策难度,科学规范界定决策层级,分别提交政府专题会议、市长办公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市委财经委员会、市委常委会、市四套班子集体研究把关,既不能以依法审批代替决策把关,又不能以决策把关代替依法审批,也不能以主要领导听取汇报代替集体决策。严格执行敏感性项目决策五大刚性程序,对敏感性项目决策,必须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等必经程序。
——加强项目方案审查把关。项目的策划、设计、招投标、投融资、监管、运营等六大方案,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每一项指标分别提交相应层级审查把关。其中策划、设计、投融资方案,原则上必须提供3个以上方案进行比选。
——充分发挥部门和“四大办”基础把关协调功能。各职能部门把好第一道关口,履行好法定职责主体的检查把关职能;大项目统筹办牵头,会同大财政金融办、大监管服务办、大建设调度办把好第二道关口,负责指导检查,帮助统筹协调各类问题;大督考专班把好第三道关口,形成推进—督考—反馈—落实的工作闭环。进一步理顺职能部门、“四大办”和项目专班的工作边界、权力边界、责任边界,形成职能部门、“四大办”、大督考专班,一级向一级提交的多层把关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管市领导+副秘书长+局长”和“领导小组或协同小组+推进办=工作专班”双线贯通协调运行的“双回路”闭合机制。建立四个层级协调会议制度,大项目统筹办负责牵头召集每周例会,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负责牵头召集半月协调会,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牵头召开月度会商会,市长牵头召开双月专题会。
——加强合同管理和标后监管服务。在研究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等合同和协议文本的同时,明确合同、协议履行的监管服务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共同参与合同、协议文本的审核把关,特别注重加强特殊条款、对赌协议的审核把关,责任落实到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
——定期开展项目体检。对重大项目定期开展自查和“回头看”,以清单化方式分项分类协调落实整改任务,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主体,限时完成,确保经得起项目审计、经得起巡视监督。
——完善带规划导则、设计草案的土地出让制度。坚持算大账、长远账、带动账,追求资金整体平衡、长期平衡,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资金局部平衡、近期平衡。
——坚持看图读图研判、现场看地读地制度。每一个项目到现场寻求最优布局方案、设计方案、建设方案。
——开展城市十大标志性建筑评选。以标志性项目引领城市规划设计整体提升,集中展示城市功能风貌,串点成线成为城市旅游休闲的景点。
——建立完善重大公建项目铭牌制度。永久性记录项目概况、项目功能特色和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梳理好项目故事。
——建立完善城市地名路名命名制度。新开发区块、新建设道路的命名,充分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到通俗易懂、方便记忆,尊重历史文化,体现衢州特色,彰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特质。
——引进和建设一大批高端产业性项目。按照“事业+产业”“配套+带动”“补课+超前”“本地人+外地人”的原则,围绕“全省先进、四省边际领先”的定位和“目的地+集散地”的要求,引进建设科教文卫体旅等城市功能项目。坚持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对工业园区新引进的项目在亩均税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严格执行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入驻。高起点、高水平实施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力争市县统筹、四省边际领先,做到宁缺毋滥、差异化布局,防止同质雷同,争取引进一个、成功一个。
三、加快建设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
南孔古城·历史街区、核心圈层·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小三城”,是衢州走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示范区,必须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同步解决发展空间与转型升级的问题,同步完善社会结构与人居环境的问题,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1. 南孔古城·历史街区。南孔古城以“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为使命,以“千年儒学府、江南朝圣地”为目标定位,秉承“显山、理水,营城、载道”的布局理念,围绕南孔儒学这一核心IP,集中打造多元儒文化主题体验轴,并赋予多样化功能业态。
——南孔古城规划范围主要包括古城墙遗址外延50米范围及斗潭河和南湖围合的2.1平方公里古城保护区,以及西安路以南、府东街以西、规划东西干道以北围合的1.3平方公里风貌协调区,总用地约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环、双轴、棋盘格网”,一环为由古城墙遗址及环护城河构成的古城外环;双轴为儒学文化体验轴和功能轴;保护好古城街巷格局,构建完善线性功能空间。
以创建5A级景区为目标,建设儒学文化区旅游配套工程、南湖广场文旅综合体工程、环古城水系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东门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等系列古城双修重大项目,重塑古城山水格局,留住乡愁印记,使历史之城绽放新颜。
——风貌管控按照“古城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两个范围进行控制。古城保护区建筑以浙西民居风格为主体,结合时代特点打造衢州特色建筑,形成简约、大气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衢派”建筑风貌。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以粉墙黛瓦为主基调,局部商业街区辅以暖色系列、点缀较亮的色彩,烘托气氛。
——建筑高度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内建筑不超过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7.5米,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内建筑不超过三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0.5米;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其他区域新建和改建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20米。高度控制区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紧邻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核心绿地由府山公园核心区、信安湖沿江景观绿带和环护城河沿线绿带三个层次组成,其中,沿斗潭河、南湖沿线绿化带宽度控制不小于20米,古城总体绿地率应大于30%。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
2. 核心圈层·城市阳台。核心圈层为活力新衢州的城市阳台,坚持留空留白,保持空灵水灵,作为城市“台风眼”,集聚能量,带动提升整个城市的发展活力,将山、水与人的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着力打造衢州的、浙江的乃至中国的、世界级的中央公园、市民乐园,成为凸显城市个性特色魅力的“形象窗口”、大花园核心景区的“展示窗口”、生态文明“两山”实践的“示范窗口”。
——核心圈层位于新老城交界区,总用地约12平方公里,包括“一岛二环三江四路五区”,一岛为严家淤岛,二环为两个环三江口旅游文化圈,三江为衢江、常山港和江山港,四路为水路、车行道、绿道和漫步道,五区为严家淤岛片区、鹿鸣半岛片区、湖柘垄片区、百家塘片区、礼贤片区。
核心圈层打破传统的高强高密开发模式,布局少量低矮建筑,鹿鸣半岛、严家淤岛建筑原则上不超过树的高度。半岛大草坪周边不通机动车,形成“地上大草坪、地下不夜城,人在地上走、车在地下行”的空间形态,与鹿鸣山茂密丛林形成前后呼应,实现房在林中隐、人在画中游。进一步拓展大草坪范围,同步推进两江三岸景观设计和改造提升,确保风貌统一、相互呼应,总体形成“千亩草坪、万亩绿心”。加快建设文化艺术和便民服务中心、鹿鸣山文化院街、悦榕庄酒店集群、岸线水街、半岛时尚文化创业园、信安湖活力岛等一批重大项目。
——重点区块控制建筑高度。鹿鸣半岛片区,沿白云大道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其他区域高度严格控制在18米以下;严家淤岛的总体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鹿鸣半岛总体绿地率达到60%;严家淤岛定位为生态岛,开发强度小于20%;沿衢江、常山港、江山港设置50米以上生态绿带,沿石梁溪设置20米以上生态绿带。
——把信安湖打造成衢州的“西湖”。高标准打造岸线景观、慢行道,打通连通周边绿道,与水亭门、半岛景观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打造运动和免费的大景区,创建以水亭街、信安湖为核心的南孔古城5A级景区,让“水城唱响三江汇、总把信安比西湖”成为现实。引进高端项目,发展信安湖水上运动,让杭州静态的西湖、衢州运动的“西湖”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湖心岛桥庵里待悦榕庄酒店群建成后还岛于民,保持既有的生态环境风貌和整体建筑形态,合理改造利用存量空间,可考虑城市书屋、展示展览、休闲驿站等公共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一个绿色、生态、开放、共享的公共活动场所。强化水面保洁、水质保护,全面提升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强信安湖水域航行船舶管理,规范环信安湖“一人一杆”垂钓,禁止抛竿、“一人多竿”。
3. 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坚持以特色小镇群落和“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运动休闲、智慧治理”的建设理念,落实高铁新城“主题、配套、生态留白、运动休闲、商住开发”五大空间;以精致、精细、精美理念,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高品质新社区、产业创新服务的综合体大平台、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发动机”的示范标杆。
——高铁新城位于中心城区西侧,东至锦西大道,南至320国道,西至石华线,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总用地约18.6平方公里。包括“一轴一带四网六镇”,一轴为城市功能轴,一带为中央生态带,四网为路网、林网、水网、管网,六镇为高铁小镇、教育小镇、快乐运动小镇、生命科学小镇、科创金融小镇、智慧小镇。
加快“四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重点打造高铁西站枢纽、体育中心、四省边际中心医院等标志性建筑;加快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小镇建设,坚持学教研创一体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产业链生态圈系统高效,办学办产业办平台、造城造社区造创新综合体,深度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政策链、资金链、价值链,努力打造流连忘返之地、活力创新之区、山水园林之城、经典传世之作;钱江大道两侧以公建为主,加快布局一批商业总部、金融总部、企业总部等项目。
——风貌管控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最大限度保留现有的山体水系;建筑风貌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以白墙红瓦坡屋顶为主基调;加强重要节点建筑物、重要路段街景的规划设计控制。
——总体建筑高度,住宅原则上控制在36米以下,公建原则上控制在45米以下,标志性建筑和其他对城市轮廓线有影响的重要建筑必须符合城市设计导则要求。总体营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建筑景观。
——生态空间比例达到30%以上,形成绿核、绿廊、社区公园三级体系,城市公园绿地服务300米半径覆盖率≥90%,实现3分钟见绿、5分钟见园。
——落实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主干道、次干路、支道、支小路、绿道系统等合理分布,做到道路密集、通达性强,汽车快速通过、行人便捷易行,区域平均路网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高铁小镇、生命科学小镇、科创金融小镇路网密度大于12公里/平方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以上,使绿色低碳出行成为高铁新城的鲜明特征。
四、规划建设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
规划建设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是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空间支撑,必须坚持合理划分区域空间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空间承载力和发展凝聚力。
1. 智慧新城。打造“智慧衢州的引领区、智慧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区、新型城市化的标杆区”,是现代城市公共服务、商贸金融、居住生活与行政办公等社会服务供给区。在产业定位上,作为数字产业化的主阵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聚焦聚力核心圈层和高铁新城开发,着力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大平台。
——智慧新城选址位于中心城区的西组团,总规划用地面积约41.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至23省道,南至320国道,西至莫家村、下河东村西侧村界,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其中一期位于锦西大道以东,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二期位于锦西大道以西,面积约11.6平方公里;三期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包括姜家山乡北侧地块(5平方公里)、石华线以西1公里范围内(3.1平方公里)、百家塘片区(3.6平方公里)、浮石片区(4.2平方公里)。
——发展时序,近期到2025年,智慧新城一期加快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城市生态景观提升以及局部地块补缺改造,打造城市精品;智慧新城二期小镇群落五大空间基本成型,交通干道、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完成,同步推进安置小区建设,加快新城开发建设进程。同时启动推进智慧新城新拓展空间的三期建设。远期到2035年,围绕三期各个小镇开发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完善、配套成熟、人气聚集,并开展新城北片居住生活区的建设拓展,三期建设基本完成。
2. 智造新城。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聚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在绿色产业集聚区现有基础上,通过改革整合提升,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开放创新、科技创新,持续深化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能级战略平台。
——智造新城在集聚区现状平台基础上,增加衢化片区、柯城东港工业园区、衢江经济开发区以及高家镇、石室乡部分区域,增加面积61.5平方公里,共计121平方公里。
——聚焦产业数字化,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活力新区。东港片区重点发展医药及医疗器械、芯片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新片区重点发展氟硅新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产业,打造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白沙片区宜居新城,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加快集聚行业领军型人才,形成城市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副中心。
——管控要求,加强沿江山港、乌溪江、上山溪、下山溪、乌引干渠、童家山水库、城市森林公园等蓝绿空间保护和环境营造;依托凤凰湖公园、巨化公园分别形成片区级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其中工业建筑屋顶色彩原则采用灰色,体现简洁、明快的工业建筑形象;居住建筑宜采用暖色系,体现现代、简约建筑风格,整体打造活力生态的园区新风貌;加强建筑高度控制,住宅建筑高度原则控制在36米以内,其中滨水空间原则布置低层公共建筑为主,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发展时序,近期到2025年,总建设规模从目前的55平方公里拓展至60平方公里,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平台,同时重点做好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提质提效,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低散乱”企业整治,实施建设一批小微园;推动绿色转型,加强环保整治,落实安全生产防护措施;打造数字化园区,加快“园中村”搬迁等项目建设。远期到2035年,总建设规模拓展至75平方公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紧凑集约发展,形成生态化、数字化产业集群;完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将园区建设成经济充满活力、环境富有魅力、文化独具张力的新城区。
推进智慧新城、智造新城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集中统一、精简高效的体制架构,整合形成空间相对集中连片“一个平台”、管理运行独立权威“一个主体”、集中统筹协同高效“一套班子”。理清平台与属地政府的职能边界,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应有尽有、应给尽给,社会管理职能能少则少、能精则精”的原则,精简整合原有机构和职能,经济管理职能根据需要授权到位,社会管理职能合理剥离,让平台轻装上阵。平台重点承担园林绿化亮化、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和“五水共治”等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原则上划归所在乡镇(街道)或部门承担。解除柯城区新新街道、黄家街道、衢江区东港街道与智造新城,以及柯城区白云街道与智慧新城的托管关系。按照“深度融合、力量打通、无缝衔接、高效协同、考核兜底”的原则,推动主要经济职能部门与智慧新城、智造新城高度融合、完全融合,切实做到“审批不出区、办事不出门”。创新智慧新城、智造新城机构管理模式,突出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职能,精简整合内设部门,实施扁平化、大部门制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超常规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盘棋”推进机构、人员和绩效考核办法的调整,探索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改革,建立以KPI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3.空港新城。依托浙西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和杭衢高铁项目建设,结合现有的杭金衢高速公路、衢江航道和浙赣铁路,在衢江区莲花镇规划建设空港新城,以航空物流为核心建设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打造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物流“桥头堡”。
——空港新城选址位于衢江区莲花镇,规划研究范围包括北面的浙西航空物流枢纽和南面的多式联运中心港,面积共约45平方公里。浙西航空物流枢纽东至莲花镇祝家仓村,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西至绕城东线,北至杭衢高铁。多式联运中心港东至绕城东线,南至浙赣铁路,西至上山溪北延,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
——规划布局采用功能组团、集群发展的模式,按照“功能集聚、区块结合、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有层次、系统性地形成“一港三基地两片区”功能布局,一港为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三基地为衢江港临港物流基地、现代陆港综合物流基地、航空货运物流基地,两片区为沿江高端配套产业带、临港产业集聚区。
——发展时序,近期到2025年,构建完善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公水、公铁两大物流基地,搭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创新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新模式,初步形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远期到2035年,完成衢州机场迁建,建成航空货运枢纽,实现水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打造公铁空水联运体系,建成四省边际空港新城。
五、积极谋划城市发展远景新空间
按照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定位,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性,主动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要求,加强城市当前规划空间与未来远景空间的有效衔接,坚持规划管控、留空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1.谋划机场搬迁后空间的规划使用。统筹机场搬迁及周边用地15.3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并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远景规划。最大限度保留湿地风貌,贯通衢江、乌溪江沿江绿带,利用片区范围内现有水系、湿地等元素,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心的生态功能;通过交通织补、空间缝合,串联城市组团,强化中心城区空间融合;做好规划控制,深化研究功能定位,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机场搬迁后留下的军用设施,探索发展航空旅游、航空培训、军事文化、国防教育、机堡创意、青年创业等,保留空间利用弹性。
2.做好远景预留空间管控。科学划定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推动形成城市内集约高效、宜居适度,边界外山清水秀、乡村田园的空间格局。重点加强对石华线以西区域、杭金衢高速公路至预留机场快速路之间区域的空间管控,避免城市发展无序蔓延。适时启动杭金衢高速公路抬升改造或北移,进一步整合智慧新城和空港新城,谋划建设省级新区。
3.适时启动撤县设区。按照积极稳妥、科学论证的原则,根据条件和成熟度适时启动撤县设区,推动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与空间承载力。
六、打造四省边际全方位各领域的“桥头堡”
区域开放是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区域开放作为最大的改革,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衢州的区位优势,积极向东入群,主动向西建群,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全方位各领域的“桥头堡”。
1. 打造综合交通“桥头堡”。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战略,坚持统筹布局、协调推进、适度超前、融合发展理念,提升陆路交通优势,补齐航空、水运短板,打通衢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实现“融杭联甬接沪+牵动皖闽赣”的东西双向开放,构建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先导推进现代化建设。
——高水平打造四通八达、运能匹配的快速铁路网。围绕快速联通长三角城市群和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城市,重点发展高速铁路,培育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公铁、水(港)铁联运,增强铁路专用线集疏运功能。建成杭衢高铁、衢宁铁路,规划建设衢丽铁路、衢武铁路、衢黄铁路、台金衢城际等项目,形成以沪昆通道、沪杭深近海内陆通道、合(武)温通道、中西部经衢州至宁波舟山港通道为主,衢州至宁德三都澳港通道为辅的“米”字型铁路客货运网,打造1小时到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长三角主要城市、5小时到达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城市的“125”高铁交通圈,并形成周边紧密的黄金旅游铁路圈。
——高水平打造层次分明、外联内畅的现代公路网。突出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干线建设,全面对接国家、省干线公路网,畅通四省边际城市群主要城际通道,疏通城市出入通道,提升出省通道辐射力。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造,规划建设杭淳开高速、义金衢上高速、缙云至江山(广丰)高速等高速通道,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两连”的高速公路网。建成351国道、315省道等国省主干道,基本形成“六纵五横”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
——高水平打造主干结合、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计划,全面推进省级以上高等级航道和旅游专用航道建设,形成客货并举、水陆联动、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内河航道体系。加快常山江、江山江内河航道建设,规划建设浙赣运河,与江西信江互联互通,积极构建长江“第二出海口”;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同步完善疏港体系,形成“一干二支四港区”内河港口布局。
——高水平打造多级协同、辐射四省的航空服务网。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体系协同发展,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扩展对外航线网络。推进衢州机场迁建,着力打造年货运吞吐量千万级的浙西航空物流枢纽。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构建覆盖全市、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安全可靠的民用航空服务网。
——高水平打造开放联动、高效便捷的综合枢纽网。加快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探索高铁快运等新型运营模式,推动交通物流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综合物流快递企业,规划建设衢州市快递分拣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建成衢州高铁西站等综合枢纽,构建“民航+高铁”“高铁+轨道交通”“高铁+公交”等多式融合的交通运输服务模式,实现城市轨道与航空、高铁等交通方式的“无缝隙、零换乘”。
2.打造商贸物流“桥头堡”。推动商贸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引进、培育现代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建设高铁西站枢纽大型会展中心,打造服务四省边际、辐射长三角和内陆地区、面向全球市场的区域型商贸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空港新城,打造“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大力推动省级新零售标杆城市创建。深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和消费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数字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建好用好阿里巴巴“村播学院”,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直播和短视频电商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商圈,打造特色步行街,加快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改造,创建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把衢州建设成为全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线上与线下有效融合,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做大跨境电商销售规模,形成高质量的特色产业集群,把衢州建设成为四省边际跨境电商发展“示范窗口”。
——大力推动传统商贸业优势提升。聚焦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加快农贸市场、粮食市场等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提高各类专业市场辐射能级,不断提升衢州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努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市场群。突出衢州文化、江南韵味、城市风情特色,加强夜间经济整体规划布局,创新夜间经济业态模式,点亮夜间经济地图,打响衢州夜间经济品牌。
——大力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鼓励支持内销型生产企业拓展外贸业务,培育新增一批有出口实绩的生产型企业,加大生产基地在衢、出口在外的本地企业外贸业务回归力度。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港口物流、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服务、人文科教交流等多领域的合作。
3.打造教育医疗“桥头堡”。立足四省边际区位优势,围绕教育现代化总目标,遵循“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致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服务,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医疗技术高地、资源汇聚洼地、群众就医福地”,积极创建“世界长寿之都”。
——打造四省边际高等教育高地。借力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品牌,全面做强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研究生院、大学科技园、国际合作学院;扎实推进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建设,发展壮大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大力推进国际联合办学,全面提升衢州高等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四省边际职教培训中心。实体化运作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积极推进四省边际职业培训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技能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享、信息资源共用、社会服务共推、技能证书共认、就业渠道共建,全力打造服务四省的技能人才培育发展新高地。
——打造四省边际医疗技术高地。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高质量建成四省边际中心医院,深化推进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建设,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积极融入长三角卫健一体化发展,深化与树兰医院、温州医科大学、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院校的合作,完善生命科学小镇生命健康综合服务大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向周边辐射、向基层下沉,切实形成服务四省的领先优势。
4.打造绿色金融“桥头堡”。四省边际地区是整个华东的重要生态屏障,都肩负着推进“两山”转化、加快绿色发展的共同使命,都面临着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增强绿色金融支撑的共同需求。要充分发挥衢州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供给体系、服务体系,营造最优金融生态环境,为四省边际践行“两山”理念、加快“两山”转化提供绿色金融支撑。
——全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推动“标准+产品+政策+流程”绿色金改实践路径基本定型。夯实绿色金融支撑体系,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加快绿色专营机构体系建设,转化绿色金融改革成果,扩大绿色金融影响力。
——全面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积极开展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融资畅通工程为抓手,扎实做好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工作;以衢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MFI评价为抓手,引导银行业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还款方式创新,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实现银企信息互通;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保险增信、保障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全方位引导企业实施以企业上市以及资本市场工具运用为核心的“凤凰行动”计划,以上市企业为龙头做强产业链,做深价值链,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家,企业直接融资占全社会新增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
5.打造人才集聚“桥头堡”。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新高地、氟硅新材料人才集聚地、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示范地、四省边际人才生态最优地,使衢州成为四省边际最具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流入地。
——打造能级更高的人才平台体系。依托教育小镇、科创金融小镇,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校院所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电子科大智慧小镇、浙大衢州“两院”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大学科创城。创建高端化学品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持续提升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平台能级,建强用好衢州海创园等六大“飞地”,实现人才资源加速汇聚。
——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人才多元评价,健全以实绩论英雄、跟能力相匹配、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共性+个性”“普惠+特惠”,突出错位竞争、差异竞争,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人才项目、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保持政策含金量、提升政策竞争力,在四省边际形成政策洼地。
——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开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全力打造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标杆市。全市域推广“人才专属码”,实现“一人一卡一策一码”,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医疗保健、文体休闲、交通出行等各方面的便捷服务。高质量建设人才服务综合体,集成人才引进、服务、赋能等功能,让人才办事“跑一地”。以建设一批青年公寓为突破口,落实租金减免、住房补贴等措施,让人才和青年在衢州能够安心创业、安居乐业。引进市外优质教育资源,建好办好高铁新城外国语学校、中央美院衢州附属中学、电子科大衢州附属学校,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增强对人才和青年的吸引力。
6. 打造美丽经济“桥头堡”。坚持“城市+乡村”“事业+产业”“品牌+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打响好听音乐会、好吃“三衢味”、好看大花园、好玩运动场“四好衢州”品牌,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持续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深入挖掘南孔文化内在价值,开发南孔特色文创产品、研学游线路、动画作品等,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八个一”有礼系列行动,落细落实“有礼指数”,不断扩大品牌宣传,开发系列有礼产品,进一步提升有礼之城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建好用好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博会、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三山”艺术节等平台,不断深化四省边际文化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坚持市域一体、市县联动,大力推进大荫山森林穿越、奥陶纪极限主题公园、中国运动汽车城、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铜山源旅游度假休闲区、六春湖高山运动小镇、金色同弓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真正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成一个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大平台。
——加快建设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大力培育南孔古城、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等千万级景区,深入推进5A级景区创建,力争县县有5A。加快打造杭衢钱塘江诗路之旅、信安湖水上巴士游等旅游新业态产品,持续开展“全球免费游衢州”活动,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衢州、黄山、上饶旅游深度合作全面合作为启动点,统一规划、统一交通、统一网络、统一市场、统一客源,打造四省边际旅游合作圈。
——加快打造“运动健康之城”。大力培育“体育+城市”“体育+乡村”“体育+旅游”等多种业态,打响“水上运动信安湖、森林运动大荫山、极限运动奥陶纪、冰雪运动六春湖、登高运动江郎山、攀岩运动千里岗、赛车运动徐莫岩、骑行运动风光带、智力运动烂柯山”等富有特色的体育运动品牌。办好衢州马拉松、铁人三项国际邀请赛、“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森林汽车穿越大赛、亚洲拔河锦标赛暨国际拔河公开赛等品牌赛事,让体育运动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7.打造数字经济“桥头堡”。把智造新城作为产业数字化的主阵地、智慧新城作为数字产业化的主阵地,依托电子科大“四院”、浙大“两院”等创新资源,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高质量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产业新高地。深化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合作,加快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制造,大力发展高端电子材料、高端存储半导体、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发展智慧城市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与服务、云计算服务、数据运营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等,形成支撑千亿级产业规模的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平台,保持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
——高效能推进产业数字化,打造经济新业态。整合巨化集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建设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进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供给,深化产业数字化场景应用,拓展数字生活场景集成,培育网络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线上服务新业态,建成立足四省、面向全国、服务世界的实训就业中心、新商业人才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体验中心。
——高水平推进数字新基建,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数字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推动5G、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为基础,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积极推动“数据高铁”建设,建立跨区域大数据合作机制,打造四省边际数据交易中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深度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家数字化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持续提升“城市数据大脑”能力,以“数字孪生”模式赋能建设未来社区,加快推进“村情通”“邻礼通”“政企通”迭代升级,全面实现“掌上办”“网上办”,构建衢州智慧治理、智能服务的线上操作平台体系,辐射周边、带动四省,努力将衢州做法上升为浙江经验,提升为国家标准。
七、构建城市发展保障新格局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理念,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强化统筹整合,量化细化操作,形成回路闭环,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城市发展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机制,完善市委财经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架构,推动规划编制、空间布局、风貌管控、方案审批、项目决策、城市维管等各项运行机制创新落地,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现代化城市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城市发展大会年会制度,聚焦城市规划调整、土地空间调整、重大公建项目实施、重大民生事业保障等开展研讨会商,构建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
2.狠抓责任落实。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日常指导,每年制定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分解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围绕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落实本地区本单位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按照捆绑考核、绩效挂钩原则,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3.做好工作保障。落实“74332”财力保障机制,通过内部挖潜、向上争取、市场引进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做到“一个重大项目一套投融资方案”,为城市项目建设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财力保障。深入开展城市重大公建项目谋划评选活动,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切实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4.强化市域统筹。坚持市县统筹、城乡统筹,进一步强化重大战略定位、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资源要素的市域统筹,加快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与主城区的深度融合,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区经济转型,实现全面同城化一体化。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