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地址:衢江区行政大楼5楼

电话:0570-3838582

QQ群号:82982643

传真号码:0570-3838036

电子邮箱:236490314@qq.com

网址:www.qzpaper.com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法规
打赢“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 共建美丽中国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1-02-04 15:01:34 浏览:26107

发布日期:2021-02-04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我们身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大量随意使用和丢弃是一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次性塑料制品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以降解处理,因而会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因其塑料原料多为白色,故又称“白色污染”。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白色污染”问题,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明令推动“限塑”。去年,相关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稳步下降。

但不可否认,由于生产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和习惯,“白色污染”现象仍普遍大量地存在,“限塑令”的推进任重道远。

“白色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也非一蹴而就。持续有力地推进“禁塑令”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紧抓源头、有序推进、突出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的根本办法。

紧抓源头是科学合理地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前提。一次性塑料制品作为塑料制品的一种,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我国是世界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据调查,北京市一次性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约为19万吨;天津市也超过10万吨,被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另外,抛弃在农田,江湖河海,风景旅游区等地方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更是天文数量。这些一次性废旧塑料制品是造成“白色污染”直接原因。“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逐步提高一次性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率是有效消除直接原因的物理办法。消除直接原因先要在宣传管理上下功夫,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一次性废旧塑料制品主要是群众生活用品废弃物,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加深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废弃物。大量生产一次性塑料包装物的行业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更深层次原因。但国家并未禁止塑料包装物的生产,因此消除这一深层次原因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加紧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应用,通过科技力量,最终彻底消除“白色污染”。

有序推进是夯实科学合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成果的保障。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是治理一切污染的普遍要求。“限塑”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地区、各部门应兼顾可行性、合理性,综合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分类管控,因地制宜、禁限结合、有的放矢地稳妥推进“限塑令”实施路径。可以先把量大面广、群众关注、易于替代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列为禁限重点。在产品规格上,要严禁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袋、厚度小于0.01毫米聚乙烯农用地膜。从地域上说,宜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率先开展,逐步向更广区域推广。从具体场所来说,宜先从景点、商场、超市、集贸市场、药店、书店等开始实施,逐步全面铺开。同时,可鼓励大型超市、商场等采取积分有奖兑换等方式,加快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鼓励消费者自带购物袋。要大力发展绿色快递,推进包装标准化、减量化行动。

加强立法、构建良性运作机制是科学合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工作重点。我们不但要制定完善“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还要加强地方立法甚至乡规民约等。法律的制定不但要配套,还要有实施办法和细则,具备可操作性。政府要支持有利于“限塑”的乡规民约、社区公约等民间制度,如集中回收专人专职、专人专责制度等,并在适当条件下予以财政支持。

市场监督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或违规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对于制造“白色污染”屡教不改者,要增加处罚力度。

防治“白色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做好引导与监管;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公众要积极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共建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不但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