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地址:衢江区行政大楼5楼

电话:0570-3838582

QQ群号:82982643

传真号码:0570-3838036

电子邮箱:236490314@qq.com

网址:www.qzpaper.com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动态
突发!这一国家卡车司机大罢工,冲击全球产业链,总统警告后果严重!
发布时间:2022-11-25 15:59:01 浏览:582

11月24日,韩国卡车司机继今年6月之后举行第二次全国大罢工。此次罢工目标是主要港口,目的是破坏关键产品的出口,预计将会造成当地汽车、石化等多个行业的运输中断、供应短缺。


图片图:央视财经


上万名卡车司机参与大罢工

据外媒报道,此次罢工开始于11月24日上午,韩国全国16个地点都出现了示威活动。在11月23日的一份声明中,工会并没有提供罢工的细节,但一名代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此次罢工计划封锁韩国的所有港口。

其实,早在11月14日,韩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旗下货运卡车工会(Cargo Truckers Solidarity)就宣布,将从11月23日午夜开始发动无限期罢工,大约2.5万多名工会成员将通过封锁钢铁、水泥、造船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主要物流基地以及拒绝货物运输等方式参加罢工。

上述工会宣称,政府未能履行双方在6月份达成的“继续实行安全运价制度”协议。“安全运价制”是为了防止危险驾驶和过度劳累向卡车司机保证最低运价。该制度从2020年开始实行,为期3年,将于今年年底到期。

此次罢工距离上一次货车司机的全国罢工仅5个月之久,两次罢工严重危及了自疫情以来逐步恢复的供应链。今年6月,为期8天的罢工导致整个韩国的货运业延误,根据韩国政府的推算,共造成1.6万亿韩元(约12亿美元)的损失


图片

6月罢工资料图/图:财联社


韩国总统警告:或将下达开工令

对于此次罢工,韩国总统尹锡悦当地时间24日警告称,若继续不负责任地拒绝运输货物,政府将只能研讨包括下达开工令在内的各种对策。他表示,在经济危机期间将国家供应链“作为人质”是非法的和不可接受的。

根据韩国法律,如果物流公司或工人无故拒绝工作,造成货物运输的大混乱,国土交通部部长可以申请“开工令”

违反这一命令将可能会被判处最高3年的监禁、或最高3000万韩元(合2.25万美元)的罚款。

货运卡车工会负责人Lee Bong-ju表示,在与政府的谈判陷入停滞后,卡车司机别无选择,只能罢工,而此后双方一直没有寻求对话的机会。同时,他还表示,尹锡悦政府只会威胁将采用强硬手段,却没有采取任何谈判努力来阻止罢工。


罢工对供应链造成哪些威胁?

此次罢工目前还在继续,预计将对汽车、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造成巨大打击。

>>汽车


目前,现代汽车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其蔚山主要工厂的物流和汽车生产“现阶段还未受到影响”。不过就6月的“前车之鉴”来看,由于罢工造成零部件短缺,蔚山工厂6月的产量降至正常产量的60%以下。

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称,6月的罢工使该国汽车制造商的整车总产量损失超5400辆。贸易部估计,6月份的罢工使汽车制造商损失超过2500亿韩元(合1.88亿美元)。


>>钢铁

韩国钢企巨头之一现代钢铁(Hyundai Steel)周四表示,由于货车司机罢工,其浦项工厂中每天约8000吨钢铁产品的出货量无法运出。


另一钢企巨头浦项制铁(POSCO)警告到,罢工可能会令该公司下的一家大型工厂的维修工作放缓,该工厂今夏曾遭洪水袭击。


韩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6月的罢工期间,包括浦项和现代在内的五家韩国钢铁制造商未能运送72.1万吨钢铁产品。根据政府估计,由此造成的产出损失达到1.15万亿韩元(合8.64亿美元)。

>>水泥


水泥行业预计是最早受到罢工打击的行业。韩国水泥协会的一名成员周四称,建筑工地最早可能在下周用尽建筑材料。6月罢工曾导致水泥行业的收入损失1060亿韩元(合7970万美元)。


>>石化

据媒体采访三家石油化工公司的高层,他们表示,罢工尚未对运营有任何影响,但他们已通知客户韩国的罢工运动,并打算提前发货。

根据韩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6月罢工期间,主要石化公司的日出货量下滑至正常水平的10%左右。韩工业部估计,罢工当时使石化行业损失了约5000亿韩元(合2.76亿美元)。


图片
另据韩国当地媒体报道,8万名韩国学校非正式员工25日进行了新冠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此外韩国地铁、铁路、机场等13个行业近日也将计划举行罢工多个行业同时罢工造成的损失恐怕将会超过6月。

目前,受罢工影响,釜山、仁川等主要港口因货物拒收而紧张的局势正在升温。运去哪提醒,近期与韩国有贸易往来的货主和货代企业务必多加留意,密切关注罢工活动对于货物运输带来的延误和影响。

来源:运去哪整理自中国经济网、环球网、盖世汽车、北京商报、财联社、界面新闻及网络